close

  本報記者 於麗爽
  “北菜園”是延慶縣康莊鎮小豐營村農民發起成立的一家專業合作社。起初,社員是本村農民,現在海南、黑龍江的合作社也成了他們的社員。“北菜園”創新了“農宅對接”銷售模式,省去中間環節,菜價直降。
  組織起來、創立品牌、廣開銷路,農民成為市場競爭主體。
  菜價小販說了算
  小豐營有300年種菜歷史,因為有水澆地,菜長得好,全村8成以上農戶都種菜。長期以來,蔬菜銷售全靠中間商。
  “行情漲時,菜販子也不給我們漲多少。行情落時,他們就把價格往狠里壓,你不賣他,爛在地里損失更大。裡外里吃虧的事兒都是農民的。”村黨支部書記哈雲潮說,種菜,成了給菜販子打工。
  一家一戶種菜,不管是體力上還是心理上,農民都承受巨大壓力。
  “到收菜的時候,整夜整夜不睡,從晚上七八點開始砍菜,一直砍到早上四五點,回家眯一會兒,七點來鐘就得趕緊往市場趕,去晚了大車走了,恨不得白給都不收。”42歲的村民井艷蕊說,自己種了半輩子菜,著急生氣,累。
  合作社引來大客戶
  2007年農民合作社法頒佈前,延慶經管站的工作人員來到小豐營村,動員菜農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。
  “一是說國家倡導這個事兒,能有一些政策扶持。二是說聯合起來有規模,能對接大客戶,不用再受菜販子的氣了。”北菜園的理事長趙玉忠至今仍清楚地記得,當時的村幹部是怎麼說服大家的。
  那年4月,小豐營村298戶菜農組織起來,成立“北菜園”合作社。
  “露地菜價格低,行情波動大,不賺錢。合作社想發展得好,就得種點值錢的。”趙玉忠說。經過考察,他發現城市超市裡有一種“有機菜”賣得貴,價格是普通蔬菜的5倍多。合作社用了三年時間,給菜地進行了有機認證。
  2009年春天,北菜園的大棚里種下第一批菜苗,6月,彩椒豐收了。有紅的,黃的,很是喜人。
  “辣椒還能長這麼大個兒!”村民們好奇地進棚參觀,發出嘖嘖稱贊。
  那一季,彩椒就產了1.1萬斤,因為量大,很多大客戶紛至沓來。
  開創“農宅對接”模式
  北菜園種的是有機菜,可由於沒名氣,很多客戶不認,只按普通菜給價。
  普通菜兩三元錢一斤,有機菜15元一斤。一連兩年,北菜園陷入窘境。
  “要想賣上有機價,得有自己的品牌,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。”趙玉忠說。
  一次有機農產品展銷會,讓北菜園迎來轉機。當時,一家農業物聯網公司奧科美正在尋找合作伙伴。考慮到項目資金投入高,他們需要一家產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。種有機菜的北菜園當選。
  奧科美項目一方面在溫室大棚里安裝傳感器,進行溫度、濕度等控制,通過減少病蟲害發生來減少農藥的使用,提高蔬菜的品質。一方面在城市社區安裝“智能菜櫃”,提供蔬菜直投業務。和報紙、牛奶直投一樣,有了“智能菜櫃”,居民省去了外出買菜的煩惱,新鮮度還有保證。省去中間環節,菜價能降30%。
  2011年,北菜園第一個智能菜櫃在海澱區圓明園地區投入使用。找到高端客戶,有機菜賣上了有機價。
  這種被稱為“農宅對接”的新模式一推出就得到政府的資金扶持。
  跨省聯手彌補短板
  “智能菜櫃”裝進了社區,可北菜園的銷售情況卻不樂觀。
  “品種太單一。”奧科美公司負責人藍海說,消費者都希望一站式購齊所有商品,“智能菜櫃”里卻只有菜。
  為解決產品單一問題,2011年4月,北菜園聯合延慶17家市級、縣級示範社,成立了“北菜園聯合社”。牛奶、雞蛋、雜糧、水果、鮮花……“智能菜櫃”品種一下子增加到10多種。
  2010年,北菜園的銷售額只有100萬元,2011年成立聯合社後,銷售額達到300萬元。
  今年7月,北菜園又邁出了跨省聯合的步伐:吸收海南省東方市心實種植合作社加入,彌補冬季北京地區溫室大棚不產茄果類蔬菜的短板。
  聯合社迅速壯大,菜農美滋滋。  (原標題:北菜園:聯合路越走越寬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hdpfu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